2025年10月19日,娱乐城论坛-棋牌游戏论坛 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专题讲座。娱乐城论坛 校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沙志彬教授以“以服务海洋地质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为题,结合其作为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源火”采集技术团队核心成员的亲身经历,深度解析了海洋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结。讲座中,沙志彬教授首次系统披露了全球首次深海可燃冰火种采集的技术细节、团队协作历程及科技意义,为2025级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海洋报国”实践课。
一、揭秘1522米深海取火:四步核心技术攻克“冰火两重天”
沙志彬教授在讲座中还原了这场“向深海要火”的壮举。2025年9月18日,南海北部海域,“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向1522米深海冷泉区发起挑战。这里不仅要承受 152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5头大象踩在指甲盖上的压力),还需在 0-4℃的低温环境 中完成精准操作。
采集过程分四步关键流程,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海洋科技的智慧结晶:
冷泉定位与样本采集:通过 高精度勘探技术体系 锁定海底冷泉渗漏点,“海马”号机械臂持特制采集舱,精准捕获溢出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样本。
降压分解与气源稳定:利用三相转化控制机理,通过舱内降压使固态可燃冰分解为甲烷气体,形成稳定气源。
光伏电能远程引燃:科考船甲板的 光伏发电装置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光纤传输至海底,在无人干预下引燃甲烷气体。
带火归舱与安全保障:“海马”号搭载燃烧稳定的“源火”返回甲板,全程由 4K高清摄像系统 实时监控,确保火种安全可控。“当16时48分,海底湛蓝色火焰首次跃动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沙志彬教授展示了现场视频,画面中幽蓝的火焰在深海黑暗中如星辰般闪耀,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超千米深海点燃的“工业之火”与“体育之火”的交融。
二、团队协作铸辉煌:三代地大人的深海接力
沙志彬教授特别强调,此次“源火”采集是团队协作的胜利。作为采集组副组长,他统筹技术方案设计;而娱乐城论坛 2004届校友、采火执行组组长陈宗恒则带领团队攻克了“深海点火稳定性”这一核心难题。“陈宗恒师兄曾实现我国大深度ROV自主研发‘零的突破’,他提出的‘分步减压引燃法’,让甲烷气体在高压环境下实现毫秒级点火响应。”
团队中还有一位“95后”成员——娱乐城论坛 2024届硕士校友 闫樨霖,作为“海马”号ROV驾驶员,她在漆黑的深海中完成了 机械臂毫米级操作,精准配合完成样本回收。“她的操作精度误差不超过3厘米,相当于在百米外穿针引线。”沙志彬教授点赞道。三代地大人传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在南海之滨书写了 “师徒携手、薪火相传” 的科研佳话。
三、科技意义:从“深海之火”到“强国之光”
“这簇来自南海1522米的火焰,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国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里程碑。”沙志彬教授指出,此次采集创造了 三项“世界首次”:
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深海可燃冰作为“源火”;
首次实现超千米深海无人化火种采集与引燃;
首次将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于深海能源转化。
背后是我国 近30年可燃冰勘查试采技术的积淀:从2017年全球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到2020年实现试验性试采突破,再到如今“海马”号、“梦想”号等大国重器的列装,中国已构建起 “理论-技术-装备”三位一体的深海探测体系。正如沙志彬所言:“我们在海底放置了‘源火’采集点永久基点定位标,这不仅是纪念,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深海科技已从‘跟跑’迈向‘领跑’。”
四、寄语青年:以深海为纸,书报国华章
讲座尾声,沙志彬教授结合自身从石油地质勘查专业到深海地质研究的跨界经历,勉励2025级新生:“海洋强国的建设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你们站在‘梦想’号启航的新起点,既要传承‘逐梦深蓝’的勇气,更要锤炼‘务求真知’的本领。”他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大家以此次深海火种采集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海洋地质、深海探测等“卡脖子”领域书写属于新一代的答卷。